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

【升學資訊】想念高職?該讀高中?

問: 我想要念高職,但是學校輔導室老師都建議我念高中,請問我該怎麼辦?

國立海山高工校長張添洲答:

孩子面臨究竟要讀高中或念高職選擇時,輔導老師及導師的意見通常都具有相當影響力,通常輔導老師會建議學生讀高中,大多是針對平常就愛念書、或學科成績還不錯的學生。建議學生如果有選校困擾,還是要以自已興趣為最重要考慮因素。

現在很多高職越辦越好,畢業後的發展也不比明星高中差。有政治人物的第二代雖然念明星高中、知名大學,最後卻轉行發展音樂藝術、甚至做麵包,就是一個明證。

國立大甲高工校長周江賜答:

12年國教最強調的就是讓孩子「適性發展」,孩子面臨到底要就讀高中或高職的抉擇時,老師、家長是很好的諮詢管道,但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興趣。畢竟勉強孩子去讀沒有興趣學校及科別是痛苦的事,與其讓孩子日後痛苦,不如一開始就讓孩子做出正確選擇。

國台北市教育局答:

針對12年國教,教育局為學生印行一本「生涯輔導手冊」,內文記載國中學生三年學習成果、性向、興趣、服務學習記錄、擔任幹部的各項表現等,可提供學生作為升高中或高職參考。基北區學生如果想念高職,例如最想念大安高工,就可把大安高工填為第一志願,志願序積分就有30分,錄取可能性大增。

來源: udn聯合新聞網

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【十二年國教】老師應該教人 而不是教書

2年國教是國中老師的嚴酷考驗,沒有基測的壓力,該怎麼讓孩子願意讀書?教育部長蔣偉寧認為,教育學習要以學生為核心,採用多元教學成就學生,而非單靠紙筆測驗成績來評斷,要讓學生知道學自己了什麼,「做老師不是教書,而是教人。」

教育部18日舉辦啟動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記者會,蔣偉寧指出, 12年國教實施後,將有超過75%的國三學生可免試入學高中職或五專,期望國中小的課程、教學與評量將回歸正常化。

教育部推動的國中活化教學列車將會陸續開往全國932所國中,讓全國國中老師有機會分享教學上的經驗。

蔣偉寧說,活化教學需循序漸進,先從每個學校2、3個老師做改變,從「點」開始,慢慢串連其他老師,促使有共同理念的老師們開始討論,這是「線」。同時,學校也積極推廣活化教學,慢慢成為典範學校,成為該區或該縣市的教學列車,就是「面」的概念,讓老師成為教學種子。

蔣偉寧舉例,美國有位物理學教授任教30餘年,有人問他:「教同樣的內容這麼久,不會覺得厭煩無趣嗎?」這位教授笑著回答,自己有一位魔術師朋友,每次表演的內容都一樣,他也曾問過魔術師這個問題,魔術師回答:「雖然內容都一樣,但看魔術的人都不一樣,每次表演都能獲得熱烈掌聲,這就是樂趣。」蔣偉寧強調:「做老師不是教書,而是教人。」


59分的孩子 成就95分的老師
「59分的孩子,成就95分的老師。」任教於台東縣寶桑國中的楊惠如說,每個學生都不應被放棄,老師只要用對方法,就能幫助孩子適性學習,成就每一位孩子。她強調協同學習、分組教學的重要,透過改變教學方式,就能開拓孩子的視野,學生的努力自然會被看到。
對老師而言,重新思考教學最困難,因為自己習慣的教學模式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,她花了兩年時間才調整過來。「活化教學」是個概念,部分老師在教學現場卻沒辦法掌握學生狀況,或不清楚學生到底懂多少,導致學生學習狀況不佳。她舉例,在國文課利用重組的方式,先將課文列印後剪下,讓學生填空、拼貼,達到事前預習及事後複習的效果。


 
▲台東寶桑國中老師楊惠如以協同學習、分組教學的方式,讓學生自己學會思考、解決問題。(圖文∕楊萬雲)

楊惠如相當驕傲的是,班上今年有5組作品參加全國科學展,其中一件代表台東縣參展,獲得生活應用類第2名及康寧創新獎優等。

楊惠如說,這些都是學生自動自發,從寫企畫書開始到實驗製作、成果報告等,「不是菁英學生才能參加科展」。她認為協同學習能拓展學生的視野,動腦筋思考問題,勇於改變就有無限可能。


可以慢一點了解 但不能算了
 

「可以慢一點知道,慢一點懂,但不能算了。」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王政忠老師認為,老師應思考如何創造多元教學方式,引發學習動機,讓學生學會「帶得走」的基本能力。老師或許沒辦法在每一科目複製成功的教學,但學習的美好感受可複製,他希望每個孩子都有站上舞台的機會,在學習路上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。

爽文國中二年級的江靜一表示,老師常在課堂丟問題讓大家討論,透過這樣的方式確實可讓腦筋思考,不會變成老師一直講、學生一直記,被進度追著跑。爽文國中二年級的俞乃心說,曾經遇過他校的老師,一開始很有教學熱情,或許是學生太多,後來漸漸變得冷漠,上課只管一直講,不管學生懂不懂,和爽文國中差很多。




▲南投縣立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認為創造多元的教學方式,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,並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學得會,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。(圖文∕楊萬雲)

王政忠表示,18至20人是最適合的班級人數,今年新生人數有變多,所以25至30人能考驗老師的教學能力。蔣偉寧說,班級人數太少也不好,實施分組教學時,全班只能分3、4組,無法形成良好的腦力激盪、同儕互動。

蔣偉寧表示,目前全國平均國中班級人數是26人左右,但因城鄉差距,有些市區學校每班人數還是超過30人,教育部的目標是104年,全台每個國中班級人數都低於30人,未來理想的人數是每班25人。

來源:台灣立報

【長知識】幹細胞解析/分化軟骨細胞 人工關節ByeBye

近年來,幹細胞已成為醫學研究的主流,但除了骨髓移植與臍帶血移植是較為成熟外,其餘多半處於動物實驗階段。在國內,最早把幹細胞應用在臨床的,是自病人的骨髓分離出間葉幹細胞,並在體外培養出大量軟骨細胞,讓退化性關節炎病人不必置換人工關節。

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宗傑指出,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造血幹細胞移植,不外是利用捐贈的骨髓、臍帶血或是收集自體周邊血幹細胞,用來治療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發性骨髓瘤、地中海型貧血、黏多醣症、再生不良性貧血,以及一些先天免疫不全及自體免疫疾病。
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光申表示,除了骨髓和臍帶血存有造血幹細胞外,他和榮陽團隊領先全球,從人類臍帶血中分離出具有多重分化潛能的間葉系幹細胞,不僅能在體外分化成骨細胞、軟骨細胞、脂肪細胞、神經細胞和肝臟細胞,更證明本來屬於成體幹細胞的骨髓或臍帶血,也能跨胚層進行特定細胞的分化。

此外,李光申將間葉系幹細胞分化而得的肝臟細胞,在體外製造白蛋白,並證實這些肝臟細胞具有儲存肝醣、抑制低密度膽固醇、排毒及製造製尿素來代謝含氮廢物等功能。最近,他利用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(iPS),短短12天就成功分化出成熟的人類肝細胞,今年4月刊登於著名的「肝臟學」期刊。

李光申說,由於許多疾病的發生,都與細胞功能的喪失或組織的壞死有關,包括糖尿病、巴金森氏症、阿茲海默症(老年失智症)、中風、脊髓損傷、心臟衰竭、肝硬化、退化性關節炎及眼角膜損傷等,都有賴幹細胞來解決大部分特定細胞和組織來源的問題。

因此,未來心臟衰竭或肝衰竭的病人,只需先經iPS進行體外培養大量幹細胞,再注射到需要修復的器官附近,就能取代受損的細胞,進而爭取延長等待器捐的時間。

不過,目前包括治療巴金森氏症等多項幹細胞研究,多半處於動物實驗階段,國內進展較快的是台大醫院,2008年即發表全球首例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的臨床試驗。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劉華昌表示,該研究團隊取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骨髓,分離出間葉系幹細胞,然後進行軟骨細胞移植,迄今已有12名病患接受手術,受術者年齡從47到87歲不等,其中包括兩名醫師,膝關節功能都恢復良好。

劉華昌樂觀地表示,這項臨床試驗如能證實療效,可望改寫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缺損的醫學紀錄,不必再依賴置換人工關節。

來源:udn聯合新聞網

【長知識】DIY實驗風險/釀酒發酵 「密封」玻璃瓶恐爆裂

台灣盛產水果,葡萄、木瓜、棗子、芭樂、龍眼等許多水果都能拿來釀酒,釀酒雖不難,但不少人使用玻璃瓶且保存方式不當,釀造過程酒瓶爆裂,白忙一場,還有人因爆瓶碎玻璃四散飛射,差點沒命。



遠東科大餐飲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坤上說,很多家庭會自釀水果酒,他因從小就聽大人講釀酒時酒甕要密封,讀博士班時一次拿玻璃瓶釀酒,為了加快瓶內發酵作用,用力搖了幾下瓶子,才轉身出房間,就聽到一聲爆炸,整個房間滿是碎玻璃,「晚幾步出門,可能就沒命。」

陳坤上說,現在教學生釀酒,都會一再提醒,「酒瓶千萬不要完全密封」。他說,古人的酒甕與封甕材料,都有毛細孔或細縫,酒類在發酵過程產生過多二氧化碳時,能從毛細孔微量溢散,不致爆瓶。但前人的經驗,已不適用於今日的容器。

水果酒釀製原理,是以酵母菌吸收水果中糖養分增殖,發酵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。使用不同種類的酵母菌,生成的酒就不同,水果多含天然酵母,可以只加糖,但許多人為確保發酵成功,購買純酵母菌添加,酵母以溫水攪勻後,倒入發酵桶並用力攪拌後加蓋發酵,一般發酵溫度約20-30℃,發酵時間約兩到三星期。

陳坤上說,發酵停止後可將酒過濾,去除果實及菌體殘渣,讓酒色澄清,因水果酒不易保存,水果酒業者多添加二氧化硫作為抑制劑,防止再發酵,但自家釀的酒不必放抑制劑,但也只能放在冷藏室保存。

來源:udn聯合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