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

【十二年國教】如何走出十二年國教焦慮

來源:親子天下雜誌


新北市,「一○一學年度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」巡迴說明會,第一場來到板橋高中,吸引了上千人與會。應屆國三及國一的學生家長、老師擠爆了室內籃球場,連二樓座位區也座無虛席,對於這個劃時代轉變的教育政策,大家都急切的想知道更多。

台北市,大安森林公園周邊,一臉生澀的七年級學生背著依然沉重的書包,趕著在早上七點二十分前到校,今天早自習要考的是國文補充教材《基測一點靈》。

儘管教育部宣布從今年上國一這屆,也就是一○三年畢業生,正式搭上十二年國教列車,但大多數的學生、家長,甚至是老師,並未明顯感受到與過去有何不同。明星級的仁愛國中前家長會長張璘祥說得明白:「大家不相信嘛!上面說是說不會採計在校成績,但同分的人太多時怎麼辦?他一定要有個篩選的辦法,所以最保險的還是把在校成績顧好,這叫有備無患。」

第一學期已經過一半了,根據教育部的規劃,今年九月底以前,全國國中一定要完成十二年國教的宣導。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,所有國中老師和家長應該都已聽過一場以上的說明會。但是校園內的焦慮氣氛似乎沒有解除,主要是因為方向已定,但是細節不知。大家知道可能要往那個方向走,但不清楚要如何達到。


政策現況:方向已定,細節不清

譬如,大家都知道一○三年免試入學名額必須超過七五%,但是家長最在乎的是,「我家小孩想要考的那一所」是收多少比率的免試學生?這個答案依目前進度最快要等到明年八月才會清楚。因此,學校和家長當下能做的就是維持現狀。

高度競爭的北北基,家長與學校普遍更為焦慮。各種口耳相傳的說法、揣測、「自救式」的因應策略傾囊而出。

台北市一所明星國中校長就在開學之初的學校日,明白向家長表示,先別陷入七五%的迷思中,這只是個平均數字。有些「大家都不想去念」的學校可能開出九○%以上的免試名額,相對來說「大家都想要去」的學校比率就低了。

甚至有補習班宣稱,未來太簡單的「會考」不足以區辨程度、決定入學的優先順序。所以一定會在主科上「加考」非選擇題,讓家長聞「加考」色變,還是順從的臣服在補習班前。

台北市教育局明確表示,北北基地區試辦先行十二年國教之後,國中各科老師的評量與計分方式必須調整。因此許多學校都在開學第一次親師座談會時,宣稱要把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口頭報告能力,列入平時成績計算,比重可高達二五%。

教育當局的原意是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,及增加課堂上師生互動與活化教學。但看在焦慮的家長眼裡,又成了另一種解讀:是不是該送孩子去上口說表達訓練班了?

凡此種種,在競爭激烈的台北市區,七年級新生還是過著評量參考書照買、大考小考照考、早出晚歸的生活。

台北以外高中職:資源分配不均、素質差異太大

走出資源豐富卻競爭激烈的台北市,高中學校資源分配不均、素質差異太大則是家長主要的憂慮。

家住桃園縣八德市的李姓家長就表示,縣內公立高中數量沒有台北多,自己的女兒看目前成績,恐怕是上不了住家附近排名前三的公立高中,到時是不是就得往其他鄉鎮市如大溪、楊梅、或平鎮等地就讀?再加上縣市公車系統還不是十分普及和便利,接送上也會是一大困擾,種種考量更使家長憂心忡忡。

苗栗地區則因學區劃入新竹縣市,家長普遍的質疑是,萬一按照就近入學原則,在會考中同一等級的學生,就只好留在較偏遠的高中職就讀,失去到新竹市區與其他學生競爭的機會,這樣就叫公平嗎?因此苗栗地區的國中原則上還是依過去基測時代的方法在教,希望為國三那次會考做好萬全準備,同時家長對各科小考與段考分數也仍然十分在意。

雖然政策多次公開宣告「不採計在校成績」,但已經被政策轉向嚇過好幾次的家長和學校們,仍然不放心的執著於那張「在校成績單」。

供需比較平衡的大高雄地區,可能是少數的例外。由於「樂學計畫」已實施多年,考生與家長逐步接受在校成績優異者,可分發至雄中、雄女,其他人則依序分發至社區高中的國教模式,因此各校對於十二年國教是樂觀其成。多數國中已從今年起取消過去行之有年的第八節課後輔導,學生終於可以在下午四點多開心放學。

高雄市文山高中校長潘道仁表示,在十二年國教架構下,應有的多元學習機制還沒出來,還沒讓家長有信心。一直以來,家長接受的就是升學;配套機制出來後,家長的想法才會改變,「你問絕大多數的家長,喜不喜歡讓孩子多元學習?當然喜歡,但是要能從中找出孩子的適性發展方向與輔導升學,學校要證明出來啊!」

不過,位於原高雄縣郊區的國中也有些許憂心。畢竟原來的縣市差距仍在,如果行政院教育補助經費無法及時到位,不能在這三年內明顯提升偏鄉高中職的設備與教學水準,屆時家長與學生對新政策的信心全失,十二年國教就可能淪為空談。

雖然十二年國教改革的號角已吹響,但「選手」們還不知道起跑的方向。目前顯而易見的是,競爭激烈的都會地區,大型、明星學校的壓力未減,家長、學校、老師,還是習慣用過去的「有限選項」:考什麼、考幾分、如何進哪所學校……來思考未來的「應變策略」,在慌亂中抱著自己的「救生圈」求存。

資源不足的地方縣市,則需要更多資源的「實際投入」,徹底改善、優化高中職素質,才能真正化解家長的擔憂,讓改變有開始的可能。

但另一方面,離開「主流」的焦慮圈,卻有一絲曙光從邊陲開始發亮。

邊陲國中:早在鳴槍前起跑

曾走過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的北政國中就主張,國中階段如果只教基本能力,是不會教不完也不需一直趕課的。但是知識永遠不可能教完,學校該做的是教會孩子們探求知識的能力,同時還要鼓勵青少年認識自我與肯定自我,學著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。學校所有的課程都要呼應這個理念。

北政國中校長高松景表示,學校利用彈性課程的時數,一週可上到兩次共四節社團課,讓學生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興趣或專長,目的就在培養自我探索和人格養成。學生玩得開心,也同時提高了其他學科學習的動力;學校老師也早已著手設計新課程,在英文、數學方面都引進校外專業人士,共同研發出更具創意的新課程。由於緊鄰政大佔地利之便,北政校園內有政大教授及學生大力支援,課程活潑且按學生程度分組教學。不論是資優學生的課外補充或弱勢學生的補救教學,都能得到適性發展。

高松景坦承,早在三年前傳出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風聲時,老師們私下就討論過,一旦基測取消了,學校還能教什麼?後來校方達成共識,與其停留在懷疑與躊躇不決中難以前進,不如「就相信這次是來真的」;不再以考試領導教學來決定授課方向,而是大膽的回到教師專業與能力指標,以學生為主體,根據學生真正的需求來設計教學內容。「過去重複大量寫測驗卷的後果,是阻礙了青少年深度思考的能力,後果實在太嚴重了。」為此深具實驗性質的北政國中決定再一次展開教育實驗,這一次在國教政策的強力後援下,更加信心滿滿。

在台北邊陲地帶的至善國中,因為接受了「不是明星國中」的現實,家長和外界對於「升學率」的期望不高,反而給了前任校長實現「健全國中教育」的基礎和土壤,讓豐富的社團、體驗式學習、正常教學的環境,吸引了另類家長的青睞。

「推行十二年國教,要回歸真實的教育需求,讓教學正常化,減少考試後省下的時間,正可拿來培養學生的各種才能。小校人數少,學生受到較多關照,反而更有機會發展特色教學,」從「流氓學校」轉型成功的桃園縣新明國中校長樂觀看待。

或許十二年國教改革的開始,可以從邊陲到中央,培養更多健康、正常教學的小校,為焦慮的「主流」們,示範一種新的可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